最新期刊
海外文摘画廊
< 返回主页
2021年第08期

2021年第08期 画廊欣赏

作者:文中言/文      阅读人数126
 


文中言
 
 
1971年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获艺术硕士(MFA)学位。1997年至今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绘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央美院国际版画研究院副院长。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2008年获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2011年获第三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国际版画奖;2015年获第二十一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2020年获“北京中轴线申遗主题创作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作品名称:《194308072010景山北眺》
布面综合材料作者:文中言
尺寸:136cm×200cm
创作时间:2020年



作品名称:《214002092008故宫角楼》
纸上丝网版画作者:文中言
尺寸:63.5cm×120cm
创作时间:2020年

 

 
 
丝网版画中的北京印象

文中言/文
 
       很多时候,人生活轨迹的改变完全不可预测和想象。如果当初没有来北京,我现在很可能是稷山县东王村的一个普通农民,种着几亩地,养着几头牛,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1980年10月,在我九岁多时,父亲把我和姐姐从山西老家接到北京,这一住就是40多年。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绘画和版画,人生道路发生了改变。
 
       从2007年底起,我作品的主体内容就从未偏离我居住的北京老城区。我所描绘的是完美的经典,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我知道自己没有那么聪明,所以用最原始也最保险的办法——手工真实描绘。我就像一个虔诚的建筑测绘员,用制图的方式严格按照描绘对象进行制作,每一个形状、细节、结构都要认真地描绘下来。景物、细节、色彩都是真实的,我不需要改变分毫,只需做好一个忠诚记录者的本分工作。每次描绘都像在和这些景物对话,听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各自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什刹海、北海、景山、西直门、钟楼、西长安街的红墙、地安门的路口、故宫的角楼、景山后街的丁字路口……这些年出现在我作品中的景象范围,以我居住的地安门41号院为圆心画一个圆,直径不会超过2000米。我只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愿意仔细观察,不停地用绘画进行表现,不愿意去陌生的地方寻找创作对象。这或许和我的性格有关。我不善言谈,到了陌生的地方不知道和不熟悉的人说些什么,会莫名紧张。而对于我熟悉、了解的周边景物,由于天天零距离接触,没有任何隔阂,我可以随心所欲地与它们对话。
 
       我的作品基本都在描绘北京老城区的夜景。太阳落山之后,白天刺眼、丑陋的建筑和反光被黑夜用浓浓的重色给揉搓到一起,不见了,火柴盒式的方块建筑退到黑夜背景之中,而那些白天被挤压而显得有些柔弱无力的老建筑此时却当仁不让地“站”在前面,成了画面的主角。加上人造灯光的强力介入,形成了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和谐美好景象。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万春亭、故宫的角楼,还有那些记不住名字的亭台楼阁——老北京保留下来的那些古建筑的轮廓、剪影无与伦比,其形状、比例和结构共同构成了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和旁边的城墙、长廊完美结合,和周边的树木、山石、水面自然融合,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在此得到了最佳诠释。
 
       出现在我作品中的那些复杂的线条、数字和符号,衍生于我早年看到的两张普通的图纸。其一,是上世纪80年代我家购买的第一台电视机——牡丹牌黑白电视机附带的电路元器件说明图。电路板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各种数字和符号,尤其是数字无处不在,有多有少,或横或竖,可能代表某个元器件的数量或者功率、电压。我不懂这些高科技,只是从一个画画人的视角来观察它:上面的数字、符号和线条组合在一起有种富有秩序的美感,第一次看到就觉得特别好看,错落有致、疏密有度,很像一个小区的平面图或者城市缩略地图。其二,是我2006年逛地安门新华书店时偶然购得的一张发行于1950年的《北京市街道详图》复制版。上面标注的北京大街小巷比之前看到的普通地图要详尽得多。那些我熟悉的街巷、胡同和建筑的名字排列得密密麻麻,记录的正是刚刚解放、还没时间进行任何大拆大建的老北京的真实面貌,是梁思成先生为之骄傲的老北京城。
 
       电路板上的数字、符号、线条和平面图中的文字、线条,是通过丝网印制的方式实现的。它让我感受到了非手绘制作的工业质感。这是我想要的质感,它和老北京的经典景象在我脑海中不断地交融、对话。
 
       间接性是版画的一个特点,而在四个传统版种中,丝网的间接性最大、最为明显。对于木刻作品,刀刻的深浅、打墨的浓淡、印制时的力道都受很多人为因素影响,作品也因此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铜版画腐蚀时间的长短可以决定一块版子走向具象还是抽象,擦墨则完全是人的肌肤在和版子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人为因素在很多环节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部分丝网版画是许多个色版不停地套印、叠加后形成的画面,不像木刻或者铜版石版一般一个版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再多套版反而画蛇添足。丝网版画需要不停地对颜色进行套印、叠加,加上制版有很多步骤与环节,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人为改变的空间。调和化学原理制成的感光胶,通过紫外线灯光曝光晒版,通过光敏剂遮挡与不遮挡产生的化学变化而得到图形网版,整个过程基本上像在做各种化学实验,一直介于科学与艺术、工业与艺术之间。丝网版画有着强烈的工业质感,这是其他艺术手段或方式无法带来的特有质感。


 


作品名称:《什刹海2009.8.13》
丝网版画作者:文中言
尺寸:62cm×82cm
创作时间:2011年



作品名称:《211397982011 北海》
纸上丝网版画 作者:文中言
尺寸:88cm×76.5cm
创作时间:2020年
 
 
       近几年,我作品的制作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景物描绘,可手绘也可使用其他方式,只需写实,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不需要开动艺术的大脑,这一环节是确定的。第二个环节是丝网印制阶段,这时才算进入自由发挥、创作的阶段,这一环节是不确定的。丝网印制电路板,刚开始还可以控制它的颜色、形状、位置,控制相互叠压、交错、遮挡后所出现的效果,但随着印制遍数的不断增加,数字、文字越来越多,线条越来越密集,可以控制的东西就只剩下色彩,其他的反而越来越少。每一次电路板、老地图透过网版后会呈现出怎样的具体效果是不确定的,甚至是不可预知的。每次掀开印刷完的网版时,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期待与紧张,期待着出现意想不到的碰撞结果,产生美妙的冲突。
 
       当北京老城区具体的景物与层层叠印的工业化典型符号电路板、展现沧桑历史的老地图共存于一个画面时,当老北京写实的景物与工业质感很强的丝网印制方式结合在一起时,不确定性就产生了。真实、具象的景物变得模糊、若隐若现,电路板上的数字符号、老地图上的文字也柔和了许多。我喜欢丝网的间接性和由此带来的工业质感,这种工业感很强的制作方式和我所描绘的北京老城区景物产生了一种碰撞与冲突,那是工业文化与古代文明的碰撞,现代化进行时与历史文明过去时的冲突。我将北京老城区和工业化的符号电路板邀请到了一起进行对话,也许是各说各话,也许是共同发声,或许是纷杂的噪音,或许是美妙的和声,由此构成了富有诗意的时代图解。

 

查看全文请网上订阅实体杂志订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