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期刊
风情风尚
< 返回主页
2015年第10期

乌克兰盛装节马兰卡

作者:艳 阳/ 译      阅读人数140




1月13和14日是乌克兰克拉斯纳伊里斯科一年一度的盛装节马兰卡(Malanka)。根据东正教日历,这一天是新年,村民们身着节日服装唱着歌走遍家家户户


马兰卡(Malanka)是乌克兰西部克拉斯纳伊里斯科(Krasnoilsk)村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每年1月13日和14日,也就是太阳历的新年前夜,克拉斯纳伊里斯科迎来这个古老的盛装节。当地居民视马兰卡为全年最重大的节日,他们对筹备马兰卡的兴趣远胜于对政治和通货膨胀的关心。
 
 
古村克拉斯纳伊里斯科
 
 
在距罗马尼亚边界8公里处的一个乌克兰村庄里,住在小山凹处的白色房子里的村民们早早地把大小门敞开,急不可耐地等待着一场新年盛装游行的到来。这个村庄当地居民将近一万人,大多数是罗马尼亚民族,讲罗马尼亚语,尽管他们会乌克兰语和俄语。
 
 
离村庄最近的饭店在15公里开外的旧区中心。克拉斯纳伊里斯科唯一保存完好的生产单位就是苏联时期留下的木材加工厂。为了养家糊口,这里大部分男人都远赴欧洲和俄罗斯打工,他们一年有9个月不在家,但是每年都会赶回来参加对克拉斯纳伊里斯科人最重要的节日——马兰卡。
 
 
克拉斯纳伊里斯科以前叫做布科维纳——山毛榉成林的土地。历史上这片土地曾属于不同的国家和公国。起初这里是基辅罗斯的一部分,然后又归属到摩尔达维亚公国和波兰;16 世纪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到1918年被奥地利和匈牙利统治,随后又被罗马尼亚占领。
 
 
克拉斯纳伊里斯科人非常虔诚。斋戒期间,他们虽然正常上班,但会照例遵守戒规,家门口都建有小祭祠,每个过路人都会停下来虔诚地画十字。主教堂神甫瓦西里禁止周六举办迪斯科舞会或婚礼,只是为了避免有人睡过头而错过星期日的礼拜。所以在克拉斯纳伊里斯科村举办婚礼和舞会只能在周五。但是若要取消可能恰逢周六的传统节日马兰卡,恐怕连神甫瓦西里也不会同意。
 
 
克拉斯纳伊里斯科盛装节的盛装游行习俗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起源于多神教。在世人眼里这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新年狂欢节,但是在克拉斯纳伊里斯科人心目中这是最重要的传统,是他们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部分。他们说:“对于乌克兰人来说我们是罗马尼亚人,而对于罗马尼亚人来说我们又是俄罗斯民族。也就是说我们在哪儿都是外地人。所以我们才如此重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马兰卡。”


 


大家帮助18岁的瓦涅穿上6米长的“翅膀熊”稻草服
 

马兰卡指挥官
 
 
        马兰卡指挥官故作严厉地说:“这里禁止倒车,很遗憾,请交罚款!”年轻司机只好在指挥官的注视下默默地在罚单上签字。马兰卡的“指挥官”,即盛装游行的头领,是抽签选拔出来的,只有18-25岁的单身男子才有希望得到这个职位,而且每人一生只能担任一次。
 
 
        当地村民都认为只有担任过马兰卡指挥官的男子才算是成熟的男人,才能结婚。“指挥官”还负责检查制作稻草服装的干草,筹集食物和酒水的费用,联系演奏家,监督准备工作,确保一切按期准备妥当。他们要在节日前夕一再确认“熊”、“茨冈人”、“国王”、“巫婆”以及其他参加者的名单。节日当天他们要负责带领游行队伍。
 
 
节日亮点——稻草熊
 
 
       盛装节最先出场的一定要有“山羊”(丰收的象征)、“马”(人类不可替代的助手)、“老人”、“巫婆”,随后是“土耳其人”、“犹太人”、“波兰人”、“流行歌手”、“女巫”、“宪兵”、“国王”等。在当今的马兰卡节日里还可以看到“当代英雄”,今年特别流行的扮演人物是“俄罗斯机要科代表”、“歌舞演员”和“魔术师”。
 
 
       熊是马兰卡节日里最受欢迎的装扮,也是克拉斯纳伊里斯科人最重要的象征。对于村子里的每个年轻小伙子来说,在这个节日装扮成熊是他们树立英勇形象的最佳时机。脸涨得通红的妇女打开厨房门,炖肉的香味扑鼻而来,在昏暗的灯光下,炉灶上的煎锅不断往外溅油,盆子里盛满了用来做小肉饼和罗马尼亚传统肉馅菜卷的肉馅。
 
 
       女人们做饭的时候,男人们准备节日盛装。在猎人扎哈利家的院子里,十几个男人站成一排绑草辫子,然后把绑好的一段段辫子卷成雪团一样结实的球。天色渐暗,冷风从山上吹来,主人就邀请大家一起进屋喝杯热咖啡。客厅的墙上挂着鹿角、鹿头、稻草人和猞猁皮。“我的丈夫是猎人。”叶琳娜·卜露莎微笑着说。扎哈利还在院子里忙活着,他正在忙着给在森林学院上学的17岁的大儿子准备节日装。扎哈利说:“我儿子去年就想扮熊,但节日前夕得了重感冒,没能参加盛装游行。装扮熊很费时间,需要150-250米长的草辫子来制作。但是我拦不住他,没办法,他就是随我这倔脾气。”
 
 
       制作整套熊装至少要花3到5个小时。“这草辫子可算做好了。”扎哈利一边说着,一边叉开腿站在两个凳子上,他必须把不少于40公斤的干草穿在身上。男人们用草辫子缠他的腿,再用麻绳绑牢,又花了一个小时,“熊”才穿上了漂亮的草裤子。
 
 
       天色暗了下来,克拉斯纳伊里斯科村的另一个屋棚里,有翅膀的“熊”服装也做好了。6个男人用干草编织板条,作为翅膀的骨架。18岁的瓦涅穿着这身行头,双腿艰难地支撑着。干草扎脖子,衣服紧得令人窒息,父亲把他颈部周围的干草用刀子割掉。制作这种70公斤左右的服装至少要花5个小时。
 
 
       苏联时期,政府禁止庆祝马兰卡,但是传统要比禁令更博得人心。年轻人报名加入献血队献血,只是为了得到补休假回家参加这个传统节日。警察和志愿者追捕游行人员,撕下盛装者的面具,以破坏公共秩序为名将他们拘留15天。因此当时马兰卡的每只“熊”都随身携带一把短匕首,以便在被围捕时割破稻草衣,钻出逃跑。


 


克拉斯纳伊里斯科位于距罗马尼亚约8公里远的乌克兰
 


节日当天
 
 
       村子里回响着钟声,盛装的孩子们在院子里展示自己为节日准备的小节目——诗歌朗诵或短剧表演。表演完,他们会得到咖啡、糖果、彩笔,还有一段祝词。当地每个家庭平均有3-4个孩子,所以你会看到一群盛装打扮的孩子排着长长的队伍在屋子周围等候。
 
 
       与此同时,各家的院子里早已摆好了美味的饭菜,节日的重头戏——稻草熊表演马上也要开始了。
 
 
      “芦苇熊”把斗篷一样的稻草衣披在肩上,但“翅膀熊”巨大的翅膀还平躺在院子里,因为这套像宇航服一样的稻草衣没人帮忙可能永远都穿不上。装扮者身着一套紧身衣,在胸前画过十字后躺着爬进稻草装,把腿伸进“裤子”里,然后把手伸进已留好的口子里,朋友们把宽宽的背带系在肩上,用绳子拽住,这只“翅膀熊”才终于站了起来。


 


身着牧人服装的男人时不时地用拐杖敲其他舞者和观众,盛装者用捣碎的纸浆涂上油漆制作成面具
 
       

       篱笆发出吱的一声,“熊”的主人“茨冈人”来了。整个节日期间“茨冈人”负责驯养“熊”,把“熊”用铁链拴上,用圆锤驯服并照料它:给它饭吃,给它水喝,让它休息,帮它站起来。“茨冈人”身着鲜艳的衬衫、坎肩、瘦腿裤子,脸上涂着油油的烟黑,头上戴着插有漂亮羽毛的细毡礼帽。

 
 
       令人振奋的民族音乐响了起来,人们吹着喇叭,击着鼓,拉着手风琴。所有盛装者聚集在各自“指挥官”的院子里。
 
 
       出场音乐奏响,热情的“茨冈人”抓“熊”的歌曲也唱响了,整个村子沸腾起来。“熊”乱颤乱转,惹得观众嬉笑着跳到一旁, “茨冈人”轻松地打落“熊”的大翅膀,“熊”爬走了。“怀孕的巫婆”跑来跑去,挥舞着假婴儿,扔到男人们身上,要求给抚养费。“少女”来回转着肩膀跟人拥抱;一对“老人”一边吵嘴,一边给人们展示他们的假肚子。“茨冈人”和他的女人穿着旧皮衣做成的服装牵来一大群栓在一起的“熊崽儿”。
 
 
       克拉斯纳伊里斯科村民总是埋怨人们把马兰卡称作狂欢节,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真正的仪式——挨家挨户地游行送去这一年最美好的祝愿。“指挥官”的哨声一响,队伍开始游行。吵闹的人群涌进附近的院子里,主人笑着从屋子里走出来,领着全家人一起唱颂歌,表达对来年美好的祝愿。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跳起了舞;“国王”加入了圆圈舞,“熊”在“茨冈人”的命令下用膝盖站起来又卧倒……主人把“指挥官”叫到身旁,奖给他酬金,“指挥官”通过扇动翅膀向众人报告酬金数目。


 


“茨冈人”和“熊”在夜间狂欢后稍作休息。从傍晚到第二天中午游行队伍走了150家,在每一家都表演了精彩的短剧
 
       

        游行队伍一个晚上就走了150家,每一家都给了2000-6000戈比(1-5元人民币)。一部分酬金用来支付演奏家,其余的作为公共餐费。

 
 
        节日持续整整一个晚上,饭菜和酒热了又热,临近清晨观众才都各自回家,着节日盛装的人们轮流走到院子,靠着栅栏稍作休息。
 
 
        “茨冈人”缩成一团在“熊”的翅膀下睡着了。23岁的安德烈·亚察纽克被草绳擦伤了腿,有点儿瘸,但仍然面带微笑地说:“明天我可能会全身酸痛,但我会坚持到底,这可是马兰卡!”第二天接近中午时,教堂的礼拜结束了,盛装游行队伍从村子各处汇合到中央街道,观众再次载歌载舞。姑娘们看着“茨冈人”赤裸的上身窃窃私语。而小男孩们心里默默地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在马兰卡节日里扮“熊”。

 
原文作者:阿列克谢伊、亚历山大·布维
 
 
[译自俄罗斯《GEO》]
 

查看全文请网上订阅实体杂志订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