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期刊
百姓生活
< 返回主页
2021年第08期

触觉危机

作者:张 烁/编译      阅读人数102
 



我想抱抱你,可以吗?
 

触摸有益身心健康
 
       疫情暴发以来,人们一直在做减法。所爱之人感染新冠去世,人们的内心空了。与此同时,工作没了,校门关了,亲朋好友缺席了,接着连细微小事也消失了。为了遏制病毒传播,人们放弃了日常的温情互动,不再握手、爱抚、相拥、摩挲。无论哪个动作不复存在,似乎都不值一提。
 
       然而,正如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触觉研究所所长蒂法尼·菲尔德所说,对于人类生存而言,触觉就像食物和水一样至关重要。触觉是最先产生的感觉,也是唯一不可或缺的感觉。丧失了视觉或听觉,我们仍可生存,但若失去了触觉,我们就无法行走和感知疼痛。触觉能让我们感受到压力、温度、纹理等刺激。我们的皮肤就是帮助我们在世间摸索的工具。
 
       部分人群一直渴望与他人接触。数百年来,麻风病人被视作不可触碰之人。印度种姓制度底层的达利特人即“不可触碰的贱民”。在监狱里,单独监禁是一种惩罚。2015年,单独监禁的加拿大囚犯彼得·科林斯在其死前录制的短片中说,他强烈渴望与人接触,他甚至把在他皮肤上爬的苍蝇想象成了妻子的手指。然而,直到疫情迫使人们保持距离,长期被剥夺亲密身体接触的效应才波及到如此大规模的人口。
 
       人类需要通过触摸来建立亲密关系。米兰比可卡大学精神生物学家阿尔贝托·加拉切说:“人类需要互动。”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人类像其它社会性动物一样,进化出了能对亲昵触摸作出反应的神经系统。加拉切博士说,以一定的速度和力度对皮肤施加爱抚之类的刺激,可以激活皮肤上特定的神经纤维,继而激活大脑中负责快乐的区域,促使其分泌一种荷尔蒙混合液。这种混合液包含多巴胺、血清素和催产素,可以舒缓焦虑,让人感到快乐。
 
       从发育初期开始,触摸就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的一篇文献综述指出,同出生后与母亲无接触的婴儿相比,出生后立即与母亲肌肤相亲的婴儿,第一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要高出32%。数小时后,还可见他们拥有更好的心肺功能和更高的血糖水平。1986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出生后十天内定期接受按摩的早产儿比未接受的早产儿增重速度更快,重症监护时间更短。在一年后的测试中,他们还比对照组表现出更高的生理和认知发育水平。
 
       触摸对健康的积极影响不止于此。触摸能降低皮质醇的水平。因压力而生的皮质醇不仅会诱发“或战或逃”反应,还会抑制攻击病毒和细菌的“自然杀伤细胞”。菲尔德博士指出,触摸能促进艾滋病和癌症患者体内自然杀伤细胞的生成。2014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被人拥抱的健康成人不易患感冒。这或许是因为拥抱能传递关爱,而受人关爱的人不易生病。
 
       反之,缺乏接触则有害于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大卫·林登在《触感引擎》一书中说,在控制了贫穷和医疗水平等影响因素后,针对婴儿的多项研究显示,缺乏接触可导致一系列发育问题。没人抱的孩子习得特定认知技能的时间较同龄人晚。此外,缺乏接触还会助长攻击行为。2002年,菲尔德博士发现,美国孩子比法国孩子接受的亲昵身体接触更少,好斗情绪更强。然而五天后,每天接受爱抚的孩子攻击性就有所减弱了。
 
       缺乏定期的接触,收获的触觉体验难以满足需求,人们就会陷入“皮肤饥渴”的有害状态。2014年,一项针对全球509名成人的调查发现,触觉剥夺与孤独感、抑郁、应激、情绪低落、焦虑障碍,以及继发性免疫疾病相关。

 

 
触觉是唯一不可或缺的感觉。在监狱里,单独监禁是一种惩罚。
 
 
疫情加剧皮肤饥渴
 
       疫情加剧了触觉剥夺效应。去年四月,菲尔德博士对经历过一个月隔离的260名美国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人渴望身体接触。在喜欢身体接触的地方,剥夺触觉的影响可能更加强烈。在意大利南部,与人保持距离是非常无礼的行为。如今,连意大利人都惊讶自己能如此配合地拉开距离。他们大都好好戴着口罩,排队时也注意保持距离。然而,巴西的礼仪指导克劳迪娅·马塔拉佐却放弃了说服自己的同胞以碰肘代替亲吻。去年,她出书指导人们如何在不失礼节的前提下减少身体接触。可惜,到处与支持者握手拥抱的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帮了倒忙。即使在感染了新冠后,这位总统依旧没能保持社交距离。
 
       相比之下,保守国家的人们似乎很难注意到自己接受的身体接触越来越少了。自去年二月以来,除了一同生活的妻子和双方的父母,新加坡的技术工作者伦纳德·林没有面对面地见过任何人。在别人问起之前,他根本没注意到自己在过去一年里接受的身体接触减少了。
 
       触觉很容易遭到忽视。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服务于视觉和听觉,而厨师和调香师则致力于满足我们的味蕾和鼻孔。科学家也忽略了触觉,他们每发表100篇关于视觉的论文,才会发表一篇关于触觉的。文化历史学家康斯坦丝·科拉森指出,19世纪的欧洲学者将触觉贬为“一种粗糙又不文明的感知模式”,远不及视觉。维多利亚时代,这种偏见在英语国家更是盛行开来。在这类国家,谴责身体接触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悉尼·朱拉德曾于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各地的咖啡馆里观察情侣的行为。在一个小时内,巴黎和波多黎各的情侣相互触碰的次数分别是110次和180次,而佛罗里达的情侣只有两次,伦敦的情侣则一次都没有。

 


爱抚有助于婴幼儿健康发育。
 
 
付费拥抱扭转危机
 
       如今,上述国家的人们更爱表露感情了。不过,菲尔德博士认为,很多美国人早在疫情暴发前就已经感到皮肤饥渴了。在她去年四月调查过的美国人里,只有1/5的人说自己经常爱抚自己的孩子。在许多地方,家人之外的身体接触都属于违法行为。美国很多州严禁教师触碰学生。“我也是”运动(#MeToo)表明办公室里很少有身体接触。近几十年来,富裕国家的独居人口激增。人们上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虚拟空间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但这种联系是无形的。屏幕是数字世界的入口,要想走进去就得把身体留在外面。波士顿学院哲学教授理查德·卡尼将这一过程称作“脱离肉身”,他认为这会加剧“触觉危机”。
 
       早在疫情暴发前就有人试图扭转触觉危机。日本触觉咨询协会向新手妈妈、护士、育婴师传授“肌肤相亲”之道,即通过握手、拥抱、爱抚来“加深我们与他人的联系与信任”。美国城市居民纷纷参加“拥抱派对”,将陌生人揽入怀中,以期驱散寂寞。
 
        2015年,马德隆·吉纳佐和亚当·利平创建了“拥抱师”公司,他们觉得很多人都渴望“柏拉图式、双向、自愿、纯粹表达关爱的拥抱”。吉纳佐说,人们的这一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因为美国人总是“过度地将触摸与性感联系起来”。“拥抱师”派出的治疗师已为全球5万名客户提供了服务。这些客户大多是与人接触过少或者不受欢迎的人。芝加哥的会计师拉里从三年前开始求助于吉纳佐。付费拥抱曾让他感到不适,但从朋友那里收获的短暂拥抱远不能满足他对身体接触的渴望。他惊讶地发现,揉肩、拥抱和牵手给他带来了安慰和“快乐的感觉”。眼下,拉里与吉纳佐只能在网上见面。他们试图通过语言和想象来唤醒触觉,但这远不如亲身拥抱有效。
 
       在必须拉开距离的时代,人们想方设法缓解皮肤饥渴。苏宁易购的数据显示,去年2月10日至13日,中国的按摩椅销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436%。服装公司“可爱电路”则在衬衫里植入了触觉传感器,可通过蓝牙技术将拥抱的感觉传到配对的衬衫上。去年4月至12月,“可爱电路”的网站流量激增了238%。吉纳佐说,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自己有多渴望身体接触。虽然疫情让她生意受损,但她认为,一旦疫情有所缓解,人们的需求会暴涨。毕竟,人与人需要身体接触,不能只隔着屏幕。

 


疫情期间,巴西一养老院为老人和来访子女专门设立了“拥抱墙”。
 
 
[编译自英国《经济学人》]

查看全文请网上订阅实体杂志订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