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期刊
百姓生活
< 返回主页
2020年第04期

我床边的敌人

作者:鄢 俊/编译      阅读人数114


 

德国有许多医疗护理公司都是骗子,不但旗下的护理人员没有相关资质,收费还十分高昂。而比诈骗巨额医疗保险更为可恶的,是他们视重症患者的生命如儿戏。
 
       芭芭拉·迈耶的哥哥因事故脑部受伤,失去了行动能力。她想为哥哥找一名家庭护理,要求并不高:一名全天候护理人员,在哥哥的人工呼气管堵住时,能在60秒内迅速处理。最终,迈耶选择了一家名为尼莫的家庭护理公司。在医疗评审委员会网站上,这家公司获得了高评分。然而,她没想到的是,这家公司仅派了两名几乎不会说德语的罗马尼亚护工过来。“一旦有紧急情况,谁能打电话通知医生?”更可怕的是,她发现这两名要负责更换哥哥脖颈里生死攸关的呼气管的护理人员,居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护理资质。
 
       在德国,事故保险为有资质的护理人员支付29欧元/时的酬劳,每月共计2万欧元。迈耶注意到,这家公司在二月底就被迈宁根市公诉机关指控涉嫌账单计费欺诈。实际上,医疗护理领域的诈骗现象十分普遍,惯用的套路就是:护理公司医保报销高额护理费,然后指派未经专业训练的护理人员去实地工作。据统计,地方医保曾给超过一半的护理机构发出过计费异常警告。仅巴伐利亚地方医保合作的120家护理机构中,就有35家曾遭到检查机关起诉。“医疗护理诈骗获取的暴利,和卖毒品差不多。”柏林联邦检察官伊娜·金德说。
 
       家庭护理是诈骗者眼中的一块肥肉,不仅缺乏监管,其让医保支付的费用还高。过去十年,德国家庭护理的市场规模翻倍,达每年200亿欧元。医保为每位在家接受重症护理的病人每月支付最高3万欧元的费用,而每年被护理公司诈骗去的金额则高达20亿欧元。在维护弱势群体最后一点尊严的护理问题上,为什么这些诈骗犯能够轻而易举地攫取巨额利润?
 
       深挖一下就会发现,是体制出了问题,有些体制内人员睁只眼闭只眼,或者干脆沦为同谋。
 
       医保公司之所以向患者推荐明知道有问题的护理公司,是因为他们根本别无选择。德国的医疗护理市场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到2030年全德预计缺少13万专业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出于恐惧,只能接受医保公司的推荐,根本不管这会给公共资源造成多大的浪费。
 
       要与这种现状抗争,政府缺少相应的人力物力。2016年起,医疗评审委员会就开始着手审查护理公司的账单计费金额,到今天也没能给出明确的调查结果。
 
 

尼莫案
 
       莫妮卡是被派来照料迈耶哥哥的两名罗马尼亚护工之一。在罗马尼亚,尼莫公司通过社交网站大量招聘医护人员。莫妮卡毕业于护理学校,本该通过德语B2考试之后,才能作为专业人才前往德国工作。但由于老板说没时间让她学德语,因此她就直接开始工作了。她还算能用德语基本沟通的,而她的许多同事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上岗前,公司只教了他们几个关键词来应对紧急情况。合同上写着莫妮卡每月工作时长为80个小时,时薪11欧元。但实际上,她每月要工作285小时,医保为护理人员支付的报酬本为每小时29欧元。几个月后,她就提出了辞职。
 
       根据图林根州医疗评审委员会去年夏天出具的评价报告,尼莫公司长期存在对保险公司的欺诈行为。接受调查的患者都表示,尼莫公司派来的人不符合合同规定,不是专业护理人员。调查员也在多份账单中找到了虚假计费的项目。但德国医疗护理体制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地方,就是即使医疗评审委员会发现了诸多问题,依然会在最终的“透明度报告”中给这家护理公司高评分,而对发现的问题只字不提。其中内幕,保险公司再清楚不过。
 
       莫妮卡只是理论上会换呼气管,但并没有实际操作经验。这一点芭芭拉·迈耶在她来之后的几天就发现了,因为哥哥插呼气管处的皮肤发炎了,她怀疑莫妮卡因看不懂瓶子上的字而在伤口上误涂了洗手液。她不敢把哥哥单独交给她照料,只好自己辞了职。虽然她也没有护理专业资质,但没有别的办法。保险公司对此是知情的,甚至为她支付每小时26欧的报酬。最终,她为哥哥换了另一家护理公司。
 
 

几乎没有监管
 
       德国有260万人需要家庭护理,但相关从业人员只有39万。有资质的护工非常稀缺,每100个护理岗位,只能找到41名合格人选。更糟的是,愿意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越来越少。人才的缺口,使护理公司有资本随意开条件。成立一家护理公司比开一个香肠摊还简单,没有任何准入门槛。国家缺乏相关的监管制度,只是把监管职责简单地推到医疗评审委员会,同时却规定,评审委员会若对护理公司作调查,需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不难想象,由于需求关系不对等,护理公司完全可以逼迫患者拒绝评审委员会的调查申请,从而逃避检查。同理,由于缺乏相关规定,护理合同可随意签订,比如公司可以在合同里写委派“合适的”人开展工作。到底什么人属于“合适的”?无法界定这个问题,就无法判定其欺诈。
 
       一位十年前就因伪造护理人员证书而被判刑的妇女,跑到另一个联邦州继续行骗,医保公司和检察机关竟毫无察觉。若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她也不会露馅被捕。由此可见,目前德国针对护理案件调查的警员配备显然不足。这种工作很繁琐,要审核各种资质文件,核实护理费的计算,比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是否适当等等。取证需大量的文书工作,检查机关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完成这样纷繁复杂的工作。由于缺乏人手,许多联邦州已放弃了调查此类案件。

 


堆成山的文书工作,浇灭了监管人员的热情。
 
 
恶性循环
 
       巴伐利亚最大的重症护理公司老板格克汗·阿尔廷奇克喜欢在社交网站上晒自己的特斯拉S跑车。去年九月,在创立纪念会上,他指控其他同行从重症患者身上捞钱,并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带领护理行业走出魔咒,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进一步做大做强。然而仅过了一个月,这位老板就被法官狠狠地打了脸,他的公司被指控参与众多护理计费欺诈案,数目惊人。最终,他被判入狱,并赔偿了保险公司的损失。然而,他的公司却获得允准继续营业,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当一家护理公司做到很大规模的时候,即便存在欺诈行为,保险公司也不能拿它怎么样,因为他们没有可替代的选项。此外,被处理的公司还能搬到别的联邦州或者进行重组,就又可以重新开张。既不存在一个全德的护理公司数据库,保险公司也无权阻止谁重新开公司。何况,保险公司自己也反对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因为他们想在与护理公司谈价格和条件的时候,享有更多的自主权,以保证竞争力。保险公司寻求低价,就为骗子护理公司提供了机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伊丽莎白·格拉斯的丈夫出院回家仅接受了六个星期的重症监护,就去世了。巴伐利亚地方医保推荐的一家名为“生命线”的护理公司,派了一名年轻的捷克护工去照顾她的丈夫。这名护工既不会说德语,也没有换呼气管的经验。当伊丽莎白去到丈夫的房间时,发现他的脖子上全是血。她赶紧给这家公司的老板打电话,老板过来又换了一次呼气管,但血还是止不住。老板安慰她说,这都是正常现象。说谎!丈夫的情况一直在恶化,直到他已经无法呼吸,伊丽莎白才拨打了急救电话。最后,丈夫的死因被判定为是心脏骤停。“是他们杀了他。”伊丽莎白说。
 
       丈夫死后,伊丽莎白以故意杀人罪将这家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于法官无法确认其直接死因就是换呼气管,起诉未成功。医疗评审委员会也随即调查了该公司,发现这名护工不会德语,且在伊丽莎白丈夫死后的一年才获得护理证书。由此,慕尼黑检察院对“生命线”公司提起了公诉,伊丽莎白也另外聘请了律师向“生命线”公司提出了民事赔偿。她说,要避免更多人受害,“每天都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总要有人站出来做点什么”。

 


“是他们杀了他,把他从我的生命里夺走了。”
 

原文作者:克里斯蒂娜·格尼尔克、伊莎贝尔·胡森
 
[编译自德国《明镜周刊》]

查看全文请网上订阅实体杂志订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