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期刊
百味人生
< 返回主页
2019年第12期

中年啃老族家庭的心声

作者:刘 欣/译      阅读人数94

 


太田市受访母亲的笔记。
儿子最近生病了,他用自己的零星收入买药,去医院看病。
母亲说:“ 虽然生活中存在困难,但他有了活下去的欲望。”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很多人陷入无业状态。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日本“家里蹲”人群总数已超百万。50岁的中年啃老族只能依靠80岁的老一辈过活,这种日本社会现象被称为“8050问题”。
 
母亲的孤军奋战
 
        在日本山形县米泽市,一位86岁的老人与42岁的儿子住在一起,儿子成为“家里蹲”已有16年之久。她说,自己79岁那年还在打零工,尽可能节俭度日。
 
        她不愿意跟别人讲儿子的事情。她说:“就算我跟周围的人讲这些,也没有任何好处。我早就下定决心,绝对不说伤害儿子的话。”
 
        她静静地将招聘启事放在桌上,找机会告诉儿子家里的经济状况,还给他看过银行账户的余额,告诉他:“天上并不会掉钱啊。”为了不刺激到情绪不稳的儿子,她非常注意措辞。丈夫七年前去世了,母子俩只能靠她的养老金和不多的积蓄度日。
 
        当初,儿子是因为工作受挫而变成“家里蹲”的。高中毕业后,他入职自卫队,后来他最亲近的一位同事自杀了,他因此产生了辞职的念头。他离职回到老家,休养两年后进入当地某公司工作,但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社长粗暴的态度让他感到郁闷,结果再次提交了辞呈。那年他只有26岁。
 
        这位女性的丈夫存在发育障碍问题,儿子也一样,他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曾去医院精神科就诊,但医生对家庭情况事无巨细的询问让他感到不适,从而拒绝接受二次诊断,最终没能获得明确的诊断结果。
 
        这位年迈的女性去过20多个市政窗口、诊所咨询,却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援助,她一直是孤军奋战。不管怎么节约,一个月15万日元的养老金还不够她付房租、水电费和儿子的社保。存入银行的100万日元定期存款是他们最后的保障,但这笔钱也快花完了。她说:“我一直在思考,我死后儿子如何生存。从两年前开始,我就有一种感觉:金钱也好,我的生命也好,都即将到达极限……”
 
        “家里蹲”人群只能依靠父母生活,但父母们年事已高,所剩时间不多,各种困难也随之显露出来。
 
在两代人倒下之前
 
       《与父母的“尸体”一同生活》一书的作者山田孝明创办了“希望市民家庭会”,孩子与社会脱节的父母们可以互相倾诉苦恼。山田说:“这些父母在为自己死后孩子的生存问题而努力。而孩子也不知能向谁诉说心中的苦闷,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面对父母的衰老,更感焦灼。”
 
        畠中雅子是一名理财规划师,同时也是“‘家里蹲’子女资金思考协会”的创办者。她说当七八十岁的父母生病住院、卧病在床时,很可能出现两代人同时倒下的情况。
 
        畠中说:“来找我咨询的客户中,不仅有处于‘8050’状态的人,甚至还有‘9060’的情况。在父母亡故或病倒后,啃老族的兄弟姐妹找规划师商量的案例也变多了。”

 


“8050问题” 家庭老父亲们的聚会。
由乐之会组织,每月第一个周日举办。

 
 
        今年六月,文章开头提及的米泽市母子迎来了转机——时隔16年,儿子再次获得了一份工作。母亲通过市政府提供的联络册子,电话联系到一位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他对“家里蹲”人群和有发育障碍的人很了解。收到请求后,他几次登门拜访,慢慢开解求助者的儿子。一天,两人在附近的小店吃午饭,志愿者开口道:“咱们本地有家小公司在招聘,工作内容是搬搬货物,费体力,但一个人就能完成,不需要和他人交谈。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上班,要不要当作练习试一下?”
 
        在此之前,求助者的儿子总是以“又不是正式职工”等理由推辞,但得知这份工作适合自己的性格后,他回答道:“我愿意试试。”
 
        两个多月过去了,他还在继续工作。求助女性说:“我从心底期盼着儿子回归社会,希望他能一直这样坚持下去。”
 
家庭角色的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8050 困难家庭”的成员关系会发生变化。家住群马县太田市的受访女性今年69岁,她42岁的儿子已啃老10年。当初儿子在连锁餐厅工作,甚至担任过店长职务,可是不规律的作息击垮了他的身体。母亲说:“那时我只担心他的健康问题,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等症状一并出现在儿子身上。”
 
        儿子辞职休养后,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将气撒到父母身上。他把积攒的存款用光,甚至说出“不想活了”这种话。为了维持生计,母亲提议全家一起接手一些能在家里做的活计。他们开始做组装圆珠笔零工,一个月只能赚3万日元左右,但通过这份工作,儿子开始关心家庭财务状况。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缴纳车险、话费,主动承担部分家务,比如外出购物、做饭。慢慢地,他不再一头闷在房间里,与家人一起用餐的次数也变多了。
 
        这位母亲是当地啃老子女家庭协会的成员,协会里的父母与志愿者一起为子女们创造“微小的工作岗位”,最近他们还向当地企业提议构建求职分享网络。
 
        理财规划师畠中建议“家里蹲”人士制定一份父母去世后的“生存计划”。她说:“如果他们能每月获得3到5万日元的劳动所得,基础生活得到保障,就达成了目标。对于二三十年闭门不出的人来说,就算一下子正式上岗,也很难坚持下去。父母和志愿者应当一起思考如何让‘家里蹲’人群坚持工作,这一点是关键。”
 
        无业啃老族与社会断开联系,且往往会被父母遮遮掩掩,周围的人们难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有些当事者因为照料病弱的父母才走进他人的视野。
 
        十年前,一位年迈的母亲联系到广岛市基町地区支援中心,提出上门看护请求。当时的负责人藤原美喜了解到这位母亲身体日渐衰弱,而她50岁的儿子长期失业,是一名“家里蹲”。藤原说:“我让他承担起照看老人的工作,并嘱咐他如果有什么情况,电话联系我们。”
 
        后来,那位母亲意外从床上跌落,儿子紧急联系支援中心,并为母亲办理住院手续,去医院看护她。原本沉默自闭的儿子在虚弱的母亲面前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角色。现在,他已经成为一名有丰富看护经验的志愿者,投入到当地老年人服务工作当中。
 
父亲的改变
 
        在东京的巢鸭老年人商业街附近,“乐之会”每月都会举办座谈会,与会的老父亲们围绕“家里蹲”子女展开话题。“乐之会”的创建者市川乙允今年72岁,18年来,他一直在为中年啃老族及其家人提供帮助。对于“为何特别为老父亲举办聚会”这个问题,他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很多家庭强烈反映‘孩子爸爸不能理解子女’。在日本,父亲基本都是有工作的一家之主,用极端的话来说,他们会以‘不工作的人没资格吃饭’的眼光审视子女,用旧观念规范孩子的行为。如果能让他们发生改变,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好事。”
 
        市川本人也对自己的过去有所反省。他的女儿在中学时期就曾因某些原因抵触学校,拒绝去上学。三十多岁时她结婚生子,却因为恶劣的人际关系而陷入“家里蹲”的状态。一开始,他固执地认为女儿的言行不过是出于“消极的被害妄想”。后来,他尝试改变自己的想法,不否定女儿的话,认真听她倾诉烦恼。女儿对他说:“爸爸,你变了呢。”这句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他收到了女儿的手写信:“我会为自己制定目标,一点一点地进步,爸爸不用担心我。”

 


一位中年男性结束了长期照顾“家里蹲”弟弟的生活,开始相亲恋爱。
弟弟在他的帮助下取得了律师资格证。
 
 
        市川说:“我的女儿慢慢走出了阴霾,但要说最大的变化,还是我们父女俩的关系。亲子信赖是家庭的基础,我不要求女儿作出改变,是我的主动变化实现了亲子信任的重建。”
 
        不过,要解决“8050问题”,父母们能做的事情依然有限。市川说,社会容易指责问题家庭当中的父母“教育方法有问题”“太过溺爱孩子”,可是如果连父母都遭到孤立,亲子关系就更难改善了。
 
        “你家孩子成了‘家里蹲’?每个人都可能有这种阶段,休息一下也好!”如果周围的人能对问题家庭抱有更多的理解,这一社会难题将更容易得到解决。
 
原文作者:古川雅子
 
[译自日本《AERA》]

查看全文请网上订阅实体杂志订 阅